阿拉斯加极光
首页>旅游资讯>专业造假 加拿大假新闻编辑部乐翻全球(三)

专业造假 加拿大假新闻编辑部乐翻全球(三)

04/23/2014 16:54 发布 类别:旅游资讯  |  浏览(1291) 收藏文章

但是,网友被骗的事情确有发生,The Beaverton怎么看待自己给网友造成的影响?Luke和Jacob认为,这样的事情,其实也在促成人们培养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他们举了一个例子:关于宇航员收到137万加元账单的这个故事,Jacob的一个朋友在facebook上看到后信以为真,就把它当作真的新闻进行了转发和评论,但随即就被网上的朋友们嘲笑。

  
Jacob认为,在有了这样的被笑经历之后,这个人以后再看到任何“新闻”,都会留个心眼,至少要看到几个不同的新闻来源后,才会确定真假。而这也是人们在网络时代面对信息应该有的态度。

  
Luke则说,即便是来自于主流媒体的新闻,也不一定都为真实;即使事件为真,也会附上该媒体的偏见,比如Toronto Star和Toronto Sun对福特丑闻的报导态度,就完全不同。因此,不论面对怎样的“新闻”,读者都需要搜寻不同的信息来源以避免偏见,而讽刺新闻从某个方面来讲,可说在促成读者去培养的这种批判性思维:网上的任何文字,都不能轻信。

  
西式讽刺新闻 渐入中国


北美的“讽刺新闻”传统,其实早从1860年代Mark Twain时就已滥觞。这位讽刺文学大师还因自己的经历总结出了一句名言“谎言已经跑完了半个地球,真相都还没穿好鞋子”。随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发展,这类新闻形式的讽刺创作,也越来越丰富。

  
在中国,还没有像The Onion和The Beaverton这样的专门创作假新闻的讽刺媒体,但是近年来,网上各种“钓鱼文”已经越来越多。其中着名案例有“张拾迈事件”:在2010年9月,一篇关于“中科院西安地球环境研究所的张拾迈教授至死不忘提醒相关部门停止修建高铁”的新闻报导在网上广泛流传。该报导文笔非常严肃认真,引用专家话语和专业术语进行论证,甚至让不少中国传统媒体转载。

  
其实,在“讽刺”和“谣言”之间,仅隔一条细线,那就是创作意图。如果是编造新闻欺骗网友以谋取私利,那么就是“谣言”;若为了借反讽可笑的事件,引发共鸣,则可算“讽刺”。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Luke有一句话说得很对,在这个时代中生存,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的确,只有有了这样的批判性思维,我们才能在“讽刺”中获取共鸣,同时也把“谣言”扼杀在摇篮。




来源:温哥华港湾

网友评论 (0条)

  • 0条记录 当前第1/0页 
评论网友 匿名网友2024-03-28 16-56-11
好的旅行,其实不贵!
关于温哥华资讯网 | 友情链接 | 客户服务 | 相关法律 | 成都途风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拥有最终解释权 蜀ICP备102002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