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极光
首页>攻略游记>印第安,冰雪下的文明

印第安,冰雪下的文明

09/06/2011 19:48 发布 类别:攻略游记  |  浏览(2395) 收藏文章

曾经有人这样说:假如没有印第安人的文化痕迹,就没有到处飘扬的鲜红枫叶国旗。

 

艾伯塔省北部的麦克莫瑞堡市是加拿大的油砂工业中心,进入Fort McMurray城市的时候,跟所有地方的欢迎招牌不同的是,这里的欢迎牌上除了写着WELCOME TOFORT MCMURRAY的醒目大字之外,下面还注明一行“WE HAVE THE ENERGY”,油砂之城人民以拥有能源为自豪的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MacMurray一词来源于苏格兰和爱尔兰的盖尔语,“Mac Muireadhaigh", 意为墨瑞亥克之子。1778年,一位叫做彼得潘 (Peter Pond)的欧洲皮货商到达这里。此前这里生活的是一只叫做克里的印地安部落,他们用当地水中渗出的沥青涂抹帐篷的顶部防水层和独木舟外壳。麦克莫瑞堡市曾被称为是叉子堡,因其座落在位于清水(Clearwater)、悬石(Hanging Stone)、马河(Horse River)及阿萨巴斯卡河(Athabasca River)四条河流的汇流处。

冬天的麦克莫瑞堡虽然没有夏天热闹,但这里属于世界上仅有的几个观看北极光的地方之一,因此还是有很多游客会冒着严寒,拜访这座充满活力的年轻小城。

印第安,冰雪下的文明

印第安,冰雪下的文明

全副武装,抵御严寒

麦克莫瑞堡的机场很小,与国内三线城市的机场相似。由于没有廊桥,旅客们要直接走下飞机。步出舱门的那一刻,一股冰冷的寒风灌入衣领,刺骨的凉意击得我打起了冷颤。这是我凭生第一次感受零下三、四十度的世界,未来的三天势必要与严寒抗争。   

我们入住的酒店叫做Sawridge Inn。大堂门廊的正上方,悬挂着一只巨大的“捕梦网”,酒店的走廊中也随处可见印第安人生活情节的雕塑。曾经有人这样说:假如没有印第安人的文化痕迹,就没有到处飘扬的鲜红枫叶国旗。穿行在加拿大的城市与乡村,总恍惚有在某个欧洲国家的错觉。有时像置身于阿尔卑斯山脚下的瑞士小镇,有时又与斯堪地纳维亚半岛上的某片森林似曾相识。

尽管加拿大是个多民族融合的移民国家,但毕竟数量上还是以欧洲人占绝对优势。不过,北美洲到底是北美洲,无论如何还是与“老家”欧洲不同。因为,这块土地上最早的“原住人”不是白皮肤的盎格鲁撒克逊人,而是蒙古利亚人种的印第安人!在加拿大,官方与民间对印第安人的称谓一概采用“原住民”以示尊敬。只有我们这些外国游客,才动辄就是脱口而出一句“印第安人”。接下来的几天,除了寻觅北极光,探访加拿大原住民的生活部落十分让人期待。

 在Sawridge Inn,迎接我们的是一位瘦高的老先生,名叫约翰,他是当地一家极光旅游公司的总裁。约翰看着我们几个人的行头频频摇头:“你们穿得太少了,会被冻坏的!一定要穿上我为你们准备的衣服!”对于约翰给我们准备的衣服,大家充满了好奇,到底会有多厚呢?原来,他发给我们的行装不在于有多厚,关键是“连体”——从头到脚一通而下。几位男士纷纷试穿,套上深蓝色连体服的他们,像极了NASA的宇航员。轮到我这唯一的女士,约翰有点犯难,似乎没有我这么小号的。在一阵翻找后,他终于拽出了一件土黄色的,看我穿上刚刚好,约翰满意地说了句:“cool!”

不仅是衣服,每人还被发了一双高邦皮靴和一副棉手套。

第二天一早,我们全副武装地出发了!

 

妙趣横生的森林探险

极光要等到晚上才能观看,白天呢,约翰说要带着我们去树林里探险。听起来很刺激!在雪地里打滚,对于生活在北纬40度的北京人来说,如今越来越不可能了。但在北纬58度左右的麦克莫瑞堡,你可以随便在厚厚的积雪里摸爬滚打。由于大雪不断,这里的积雪银白得耀眼。假如北京偶尔能够下一场小雪,雪中往往夹杂着太多杂质。但这里的白雪,至少从肉眼上看可谓洁白无瑕!约翰要带领我们探险的地方,就是这样一片被厚厚冰雪覆盖着的森林。

有过Johnston峡谷徒步和露易丝湖冰上行走的经历后,我们多少掌握了一些雪中行走的技巧。但与约翰的如履平地相比,我们笨拙的身姿仿佛一只只刚刚睡醒的棕熊。约翰说,这林子中真得有熊出没,只是他们还在熟睡中!猛兽冬眠了,森林自然成了小精灵们的天下,野兔、狐狸、麋鹿甚至黄鼠狼每天都会在白茫茫的林子里穿梭游荡,只要你留心,雪地上的一串串脚印,就会告诉你,刚刚的树林里有多么的热闹!

约翰指着两串凌乱的脚印说到:“这串小一点的是野兔的,旁边大一点的是狐狸的,刚才一定上演了狐狸追兔子的事件。不过狐狸没有得逞,因为四周一根兔子毛也没有!”

再往前走,约翰在一棵杉树下蹲了下来,大约3厘米厚的浮雪被他拨开后,一片黄绿色的干草露了出来。他让我们摸了摸,蓬松又柔软的手感。“你们猜猜这些草可以用来做什么?”引火?入药?饲料?全都不对!“这是一种地衣,有很好地吸水性,传统的印第安人用它来做婴儿的尿不湿,也可以用作妇女经期的卫生用品。”

继续深入丛林,约翰不断地为我们指认哪些是麋鹿的脚印,哪些是黄鼠狼的脚印。他说,幸运的话,我们可以看见真的麋鹿。走了很久,我们没有发现任何动物的身影,我想这一行人咔嚓咔嚓的踩雪声早就把那些精灵一样的动物吓得无影无踪了。但是我们依然找到了新奇的发现——一个人造的防风木棚。约翰说,这也是印第安人的发明,是用枯树枝和干草搭起来的。印第安人在外出狩猎的时候,常常会搭建这样的简易帐篷,别看只是单薄的一片,在幽深的树林中,它会起到很好的挡风作用。为了让我们眼见为实,约翰索性躺在了下面,还摆出了一副悠然自得的POSE。

来到林中的一片开阔处,约翰变魔术一样地从他的背包中翻出了一支黑色的铁壶,和一个白色的水箱。他招呼大家找来一些干树枝,然后掏出了镁条,熟练地打起了火星,没多久,一簇篝火熊熊燃起。随后,白色水箱中的水被倒入了铁壶,一把干绿的小树叶也被撒了进去。“大家等一会,我为你们煮一壶传统的印第安薄荷茶!”10分钟后,一杯杯热气腾腾的薄荷茶递到了我们手中。清冽甘甜,暖意融融。

其实,传统的印第安人会直接煮雪水,但约翰怕我们喝了雪水引起不良反应,特地从酒店背了一壶水进树林。

 

 

老约翰巧手编织“捕梦网”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走出了森林。热闹的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新鲜体验。而更让我感到好奇的是,我们的向导约翰何以如此熟悉森林中的生活?原来,约翰出生在南非,是一位种族关系学的博士。年轻的时候,他为了研究印第安人的生活,来到了加拿大。在这里,他曾经与印第安人生活了8年,因此对印第安人的各种生活习惯以及野外生存经验都了如指掌。我们见到的约翰,虽然头发斑白,但身形矫健,行动敏捷,一点不像65岁的老人。约翰说,他从没想过退休的事,他非常喜欢现在的工作,他愿意把一拨拨的游客带进那片他深爱着森林,“只要你走进去,就能感受到自然的奇妙与生生不息!”

其实,约翰不仅是个丛林探险的高手,还是位心思缜密的“手艺人”,他从原住民那里学来了精湛的 “捕梦网” 编织技术。“捕梦网”是北美印第安奥吉布瓦人的一种手工艺品,使用柳树做框,中间编织着发散的蜘蛛网形状的网,选用动物的皮和羽毛做外在的装饰,网中镶嵌着含义不同的石头,有镇静、平衡、减压、自控、智慧和爱的不同能力。奥吉布瓦人自古就相信挂上捕梦网能够捕捉好梦,阻挡噩梦。很多人相信,“捕梦网”包含了一个人未来的命运,以及他后代的命运。它并不单纯地象征着好运,它也代表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奉献。所以把网送给亲爱的人,象征着保佑那个人一生都会有好梦相伴。

 

野牛皮帐篷中印第安服装秀

午饭后,约翰带领我们拜访了一位真正的印第安人。在Sawridge Inn的后面,有一个原住民保留区,一位身着印第安传统服饰的大婶,正站在自家的帐篷前向我们招手问好!这位身材敦厚的婶婶,让我感到十分的面善。仔细一想,她与我在班芙小店中购买的印第安娃娃好似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圆圆的脸庞、大大的眼睛、黑亮的皮肤,亲切可人的微笑永远都挂在嘴角。十分遗憾的是,她那一长串名字,我实在没能记下来,就暂且称呼她婶婶吧。

婶婶的家,也就是原住民的的帐篷与我国北方山岭上鄂伦春人的帐篷“仙人柱”几乎是完全一样的。婶婶给我们介绍,她的帐篷是用七张野牛皮缝制起来的,架起来后很高,很宽敞。帐篷架是用三根木杆连在一起支撑的,立起来后,再用一些辅助木杆加固。野牛皮固定在其中的一个木杆之上,然后围在整个框架上,上面留出一个口作为烟筒。最精明的设计是风进不到帐篷里。在帐篷里的地中间挖一个浅坑,这是作炉灶用的。帐篷内壁再用动物皮覆盖好,即使是冬天也是一个很好的防寒所。

婶婶热情地招呼大家到她的帐篷里坐坐。帐篷的中一簇篝火劈擘地燃烧,升腾的浓烟迷得大家有些睁不开眼。在一根晾衣绳上,搭挂的5、6件“皮货”引起了大家浓厚额兴趣。婶婶先摘下一件短小精悍的给我们展示,大河老师十分稀罕地说:“这是水貂皮的袜子啊,在国内可是能换一辆车了!”这种袜子在传统的印第安部落中是最普遍的,冬天穿在脚上异常保暖。另外一件更是炫目:一副完整的狐狸皮。婶婶像服装模特一样,向我们展示着这只“狐狸”的穿戴方式:一种是直接套在头上,好似帽子一样,估计他们的男人在外出打猎的时候,会用到这样的伪装;另一种则是纯装饰性的披在身上,就好像我们的披肩一样。

印第安人把羽毛作为勇敢的象征,荣誉的标志,还经常插在帽子上,以向人炫耀。拥有鸟羽象征着勇敢、美貌与财富。婶婶为表示对我们的欢迎与尊重,特地戴上了她五彩斑斓羽毛头饰。

印第安人正直、朴实,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道德最高尚的民族。哥伦布在他的《航海日记》和写给西班牙国王和王后的报告中都有对印第安人高尚道德的描述。如今,加拿大政府对原住民给予了很好的保护政策,他们生活在政府划分的“保护区”内,或与现代都市的人们一起生活,基本上已经放弃了狩猎的传统生活方式。像婶婶这样原汁原味的“帐篷小屋”,是专门给我们这些游客了解印第安文化而准备的。

印第安,冰雪下的文明

印第安,冰雪下的文明

网友评论 (0条)

  • 0条记录 当前第1/0页 
评论网友 匿名网友2024-03-29 06-54-01
好的旅行,其实不贵!
关于温哥华资讯网 | 友情链接 | 客户服务 | 相关法律 | 成都途风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拥有最终解释权 蜀ICP备10200285号